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TopKlout克劳锐(ID:TopKlout),作者:吴锐,授权站长之家转载发布。
(相关资料图)
近半年没有更新的导演小策在6月终于在B站更新了一期视频。
45分钟的时长、迥然不同的内容题材,导演小策似乎想在爆火的“广场宇宙”之外开发新的故事线。
然而从数据上看,正片的117万播放仅仅比预告片多了10万播放,这对于一个拥粉300多万的前“百大UP”来说,无疑遭遇了“滑铁卢”。同时,与《广场往事》的一片叫好相比,这期融入了诸多互联网热梗的新叙事却在弹幕与评论中受到了诸多质疑。
排除因甲方商业植入带来的不可抗力因素之外,这期视频无疑是导演小策所有作品中翻车最严重的一次。
导演小策,这回真的走到了内容与商业的十字路口。
“全是致敬,没那味儿了”
在《广场往事》系列完结后,导演小策就再也没更新过视频,这次所拍的《格斗吧!爷爷》算是给自己未来的长视频之路找到“新叙事”。
一方面,过去的演员阵容还需要继续沿用,在“广场宇宙”之外再构建起另外一个系列宇宙;另一方面,也尝试进一步提高质量让视频向叙事更深度的电影作品靠拢。
然而从成片质量来看,《格斗吧!爷爷》在剧情上衔接并不紧密,前一秒还打不过两个普通习武之人的小伙子,后一秒就能单挑挑事的小混混,前一秒还在经历生死水的苦痛,后一秒就瞬移到比武会上“大开杀戒”。
演员台词质量也比起之前有所下滑,不排除为了让影片更有质感而牺牲了台词的“幽默感”。更为关键的是,作为一部以武术题材为主的影片,主角却频频在打戏上露出表演瑕疵,这造成观众在观看时极易“出戏”。
“且不论演员动作台词略显粗糙,就剧情设计来看感觉有很多不合理之处”
“仓促的剪辑和细碎尴尬的武术动作冲淡了整部戏的情感,完全无法入戏”
“这是小策导演的?完全两个水平啊”
......
从热度较高的评论中可以看出,导演小策这期的视频质量明显不达粉丝预期,在最核心的剧情上缺失严重,甚至引得不少老粉呼吁回归此前的“广场系列”。
回看曾经“广场系列”中的一则视频《好人,就该被人拿枪指着?》,其中涉及了选举黑幕、售卖假药、网络暴力、舆论战争等多元要素,一众角色围绕广场舞场长的选举狂打算盘、勾心斗角,再配上向经典作品致敬的桥段,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又发人深省。
但在《格斗吧!爷爷》中,除了运镜等视觉传达的技巧之外,过去在剧情上“给人惊喜的东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割裂感明显的故事线与堆砌而成的各种略显刻意的致敬镜头。
而过去给导演小策作品加分的演员们这次反倒扯了后腿,“脸谱化”的表演在面对要求更高的剧本时显然不再能应付,可大龄演员们又不可能在短期内取得演技的飞快突破,结果不言自明。
导演小策曾经如此评价短视频:“没有人在乎你的汉堡是怎么样,所以它需要在几秒内把观众吸引住,用最直观、最暴力的方式来获得流量。”
但长视频的逻辑显然变了,“广场舞系列”之所以能火,核心原因无疑是“反差”。“武术高手舞枪弄棒、农村小伙驴车上街一定没人看,但武术高手打不过业余拳手、农村小伙发明创造就有人愿意看,”张策直接给广场舞大妈套上了不一样的人设,整个片子瞬间具备了“眼球效应”:“每个广场都是一个江湖,把广场舞斗争当‘黑帮片’来拍,一定很有意思。”
寻找故事的最大“卖点”,绝不让发展枯燥无味且平庸,还要加点致敬经典的“包袱”作为催化剂,让观众觉得这一段时间过得很快,这是导演小策的拍片秘诀。
可同样的套路放在《格斗吧!爷爷》里怎么就不行了?或许就如同导演小策的铁粉们所说,导演小策的强项是对真实农村人生活体验的洞察,并把农村普通人的故事拍成无间广场。而当剧本开始朝向专业化的电影靠拢,“不适应”便立马显露了出来。
导演小策仍然在摇摆
回顾张策从宣布“朱一旦”分家以来的创作历程,其经历了拍摄《马小策梦游江湖》的低谷期后,终究凭借“广场往事”系列在B站名声大噪,片中的大妈们也被观众戏称为“策女郎”,各自在B站开了个人账号,拥粉数量可观。
显然,如今的导演小策不再满足于十几分钟的视频。在去年2月的一次专访中,导演小策就曾笃定地说自己“梦想肯定是去拍长片。”但接踵而至的,却是植根于他脑海中更深层的困惑:拍长片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一个片子要拍成90分钟而不是60分钟?
他将《让子弹飞》里的姜文比作短视频平台,将姜文给老百姓发的枪比作手机,向贾樟柯“开了炮”:“每个人都能发出自己的‘子弹’,平台与用户互相占用对方时间,导致短视频很大可能会侵吞掉原本的电影市场。”
但以《格斗吧!爷爷》来看,导演小策似乎还尚未找到其中的平衡点,半年一部片的产出速率并不能成为他所期待的“量产型导演”。其次,对时长的困惑只是表象,更深层的原因是所表达“内核”的单薄,以及张策对“故事”本身的把握欠缺火候。
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张策如今的角色并非电影导演,他始终面临着自己的现实困境,他曾在采访中表达自己的无奈:“时代不一样,有些导演可以不管不顾,拍自己的风格,那是他的成功;对于我来说,我的成功就是让流量上去,流量上去就会有商家来,我才能继续拍自己想拍的内容。电影辉煌的时代大家都有耐心,贾樟柯可以一两年拍一部,我不行,短视频没人会有耐心等一个小人物的两三年。”
说白了,短视频创作靠的就是商单植入,张策拍片子的商业模式仍旧是流量说话,其植根于短视频平台,与庞大的电影工业体系并不沾边,当广告主诉求大于内容诉求时,作品的质量无疑会受到极大影响。
典型如《格斗吧!爷爷》这期视频,评论区不乏有粉丝表露出失望,言下之意大概是:“等了六个月,你就给我看这个?”
所以,究竟该用短视频的态度去审视自己片子,还是应该以电影的态度去审视?或许如今连张策自己也很难想清楚。
一方面深谙短视频的节奏特性并熟练使用,另一方面又想拍得更加深刻而不显得娱乐化,努力想给观众传达更多意义,最后又不得不受制于广告主对植入的诉求,导演小策在内容创作上的“摇摆”成为某种必然。
流量的好时代过去了
在过去两年里,导演小策很大一部分收入来源便是品牌广告的植入,但这一条路径正变得越来越难走。多位MCN机构负责人向克劳锐表示,如今的广告主在投放广告时更加看重销量。
一方面,新消费的投放直接减少,甚至不投放或者转型直播带货,目标从品宣转向到品效;另一方面,品牌主对于达人内容和作品质量要求更高了,对脚本也会有更明显的看法,在选择达人上对红人的调性要求会更高。
的确,在过去两年里,导演小策基本上逢视频更新就会有品牌植入,但如今随着播放量的下滑与更新频次的下滑,似乎正是验证了当下主做“品宣”商单创作者的窘境。
尤其对导演小策这类高成本投入的内容创作而言,高昂的内容成本需要广告主来买单,但广告主们如今已经很少单纯看播放量一类的数据了,其中的供需关系并不健康。这或许也是B站最近力推“播放分钟数”(用户实际观看视频所花费时间)的原因之一。
在“后浪研究所”的一次采访中,张策觉得自己对于传播的价值在于,他抛弃了一个大IP之后又重新站了起来,在这之后他补了一句:“再更爽文一点的话,后来就应该是又在电影界混出了名堂,成为了一代名导。”可谁也没料到行业变化如此迅速和激烈,旧IP失势、新IP折戟。
回想导演小策曾经的高光时刻,第一次和明星凤凰传奇合作就取得了极大成功,在一部近36分钟的影片里,张策将“小人物克服重重阻碍”的经典套路演绎得淋漓尽致,结合《格斗吧!爷爷》这期视频的“翻车”,导演小策或许需要对一个“好故事”的重要性进行审视了。
或许,更重要的是找到短视频与电影之间的某个平衡点。在此前,导演小策用“广场系列”找到了它,但未来他还能复刻上一次的爆红吗?谁也不知道,且让我们拭目以待吧。